勞斯萊斯120周年“傳奇車型”系列之:1970年代勞斯萊斯卡瑪格
1966年,勞斯萊斯推出了由品牌車身制造商Mulliner Park Ward精心打造的銀影(Silver Shadow)雙門三廂轎車,隨后在1969年,勞斯萊斯開始著手規(guī)劃銀影的繼任車型,并明確要求新車型的設計需與現(xiàn)有產品系列有顯著區(qū)別。同年10月,一輛Mulliner Park Ward制造的三廂轎車被送往意大利都靈的賓尼法利納公司總部,盡管這并非兩公司的首次合作,但此次卻顯得尤為不同。勞斯萊斯與賓尼法利納之間的合作默契十足,賓尼法利納深刻理解勞斯萊斯的文化底蘊。
賓尼法利納公司基于這輛三廂轎車的底盤,著手設計全新車型。這一設計不僅標志著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勞斯萊斯有史以來首次完全采用公制單位制造,而且與Mulliner Park Ward所打造的車型并行生產,而非替代關系。項目的設計重任落在了賓尼法利納的造型總監(jiān)保羅·馬丁肩上,他曾主導法拉利Dino Berlinetta Competizione概念車的設計。馬丁及其團隊接受了詳盡的設計任務簡報,目標是打造一款現(xiàn)代而時尚、又不失勞斯萊斯經典優(yōu)雅的汽車。設計要點包括:舒展的長線條輪廓、棱角分明的車身型面、與經典的進氣格柵設計相協(xié)調,同時降低車身高度、拓寬車身寬度,采用更加傾斜的擋風玻璃和弧面?zhèn)却啊?/p>
賓尼法利納與勞斯萊斯的設計師緊密合作,共同完成了這款車型的最終設計。新車不僅輕盈靈動、視覺效果修長,還摒棄了過度的鍍鉻裝飾,轉而依賴精心設計的型面來展現(xiàn)美感。車身飾件與燈組設計簡潔而尺寸適中,內飾則充滿了現(xiàn)代感和功能性,配備高精度儀表,類似飛機駕駛艙的布局,開關和控制按鈕位置直觀且易于操作。
在設計上,新車保留了勞斯萊斯最經典的標志性元素,如帕特農神廟進氣格柵,但大膽地將其上緣向前傾斜4度,這一設計在當時極具辨識度且頗具爭議。這款車型是勞斯萊斯自1971年汽車業(yè)務獨立后的首款全新量產車型,因此承載著證明自身實力的重任。1972年7月,代號為“Delta”的第一輛原型車進行了上路測試,經過三年的研發(fā),最終在1975年3月向世界展示了它的風采。
在命名上,勞斯萊斯選擇了“卡瑪格”(Camargue),靈感源自品牌與法國南部的深厚淵源,特別是亨利·萊斯爵士生前常去的阿爾勒市以南的沿海平原。卡瑪格的設計既引人注目又不失優(yōu)雅,擁有寬大的車門,便于乘客進出。前排座椅靠背可通過按鍵電動控制傾斜角度,為進入后排提供便利,后排座椅則寬敞舒適,視野開闊。內飾方面,卡瑪格首次采用了名為“Nuella”的超柔軟皮革,儀表板上的開關和儀表盤均置于啞光黑色矩形框架中,營造出航空風格的時尚感。此外,卡瑪格還是勞斯萊斯首款搭載整車雙區(qū)空調系統(tǒng)的車型。
技術層面,卡瑪格搭載了鋁制6.75升V8發(fā)動機和三速自動變速箱,底盤配備了全獨立懸架系統(tǒng)和自動高度控制系統(tǒng),確保了勞斯萊斯標志性的“魔毯般駕乘感受”。在動力性能、安全性和舒適體驗方面均實現(xiàn)了大幅提升,價格幾乎是銀影的兩倍。同時,卡瑪格也是勞斯萊斯首款從設計之初就符合全球日益嚴苛的安全標準的車型,具備強化的碰撞安全設計和吸能內飾材料,全車座椅均配有安全帶。
卡瑪格最初在倫敦北部的Mulliner Park Ward工廠生產,1978年后轉移至克魯郡的勞斯萊斯工廠。在12年的生產周期中,卡瑪格共售出529輛,其中75%銷往美國,稀有性不言而喻,使其成為當今收藏家競相追捧的珍品??ì敻竦脑O計美學至今仍存爭議,但它無疑是勞斯萊斯最具辨識度的車型之一,深受最初熟知它的那一代人的喜愛,也日益受到汽車收藏家及愛好者的青睞。大衛(wèi)·普拉斯托爵士認為汽車是彰顯個性的商品,而卡瑪格無疑以其獨特的設計風格,讓車主能夠大膽表達個性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