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馬XM看傳統(tǒng)豪華品牌的糾結與無奈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50周年慶典,寶馬M部門剛剛推出了一款非同尋常的概念車:XM。
這是繼1978年推出寶馬旗下首款中置發(fā)動機的跑車M1后的40多年間,M部門第二次單獨推出的一款車。雖然目前還只是概念車,但這臺極具沖擊力的SUV將于2022年底投入量產,而且量產車看上去和概念車非常相似——用寶馬生產部門的人的話來說,相似度超過90%。
在XM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寶馬希望傳遞出來的那種自身追求變革的態(tài)度。然而同樣是在這樣一款跳脫傳統(tǒng)的寶馬的身上,我們也能看出傳統(tǒng)豪華汽車企業(yè)的糾結與無奈。
一、設計上更加夸張大膽
從設計上來看,XM是非常大膽的,和當前任何一款寶馬車都完全不同。它的雙腎格柵的尺寸是寶馬有史以來最大的——無論量產車、還是概念車——而且隔柵的邊框還能點亮,這也是寶馬歷史上的第一次。天使眼日行燈已經被壓縮成兩個窄條,放置在“鼻孔”的兩側。分體式大燈位置更低一些,放置在前保險杠的上方。尾燈也被壓縮成了一根細細LED燈帶,雙出四根排氣管被做成了鉆石型。
相比硬朗的、如雕刻般的外觀,車內是另外一幅景象。前排座椅和儀表臺用的棕色皮從紋理和質感看上去都非常復古,但后排座椅和車頂材質的感覺卻非常的夜店風。尤其是車頂看上去遍布立體的菱形圖案裝飾,有著非常強烈的現(xiàn)代藝術感,這種前復古、后現(xiàn)代的風格也算是一種混搭吧。
其實從寶馬的設計層面來看,近些年的產品顯得比較沉悶。2019年年初在中國正式推出的大型豪華車陣容(7系、X7和8系),讓寶馬在設計層面開始有了變化——至少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套娃設計了。但整體來說,依舊偏保守。尤其是面對造車新勢力層出不窮的新產品時,更是顯得有些束手無策。2019年9月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寶馬推出了4系概念車,首次向公眾展示出“大鼻孔”設計語言,算得上是寶馬近幾年在設計上的一次較大突破。
剛剛推出的XM,在設計方面顯然是更加出格,遍布車身的型面與線條似乎正在向先前那種干凈而平淡的設計手法說再見。繁復的細節(jié)多到爆炸,讓人無論如何也和現(xiàn)在的寶馬聯(lián)系不到一起。如果不是兩個碩大的“鼻孔”,可能沒大部分人會猜想這臺車出自某個新勢力企業(yè)之手。
寶馬能設計出這樣的反常規(guī)車型,與其說是積極進取,倒不如說是不得已而為之。近10年以來,歐洲車企在設計風格上主要以簡潔為核心,強調的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但是電動化和智能化帶來的全新造車理念,使得車輛在設計層面出現(xiàn)了迥異的思路。夸張的、個性化的、電子化的元素正獲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認同。XM顯然也是寶馬在設計層面轉型的一次嘗試。
二、動力層面無法釋懷
能點亮的隔柵邊緣給人的第一感覺是,XM應該是一輛電動車。但其實這是一臺正經的V8猛獸。只是為了碳積分,增加了電池電機、做成了一臺插混車。在電動機的幫助下,XM的功率能達到750馬力、扭矩為1000牛·米,零百加速預計在4秒以內,純電續(xù)航里程約為80公里。
按照M部門的風格,只有8缸才是高性能車的門票。說到這里,我想說一個親身經歷的事情。在一次寶馬海外試駕的活動上,與一位來自M部門的工程師閑聊中提到了寶馬旗下的電動跑車i8。他說M部門的工程師們看過、也體驗過i8,但大家一致認為它就是個玩具,真正的高性能車還得看M部門的產品。
這話當然有些一己之見,但卻真實反映出了寶馬M部門看待電動車的態(tài)度,由此也能感受到寶馬內部傳統(tǒng)勢力的強大。
所以預計在2022年底正式交付的XM,依舊執(zhí)著于V8發(fā)動機。增加的那80公里純電續(xù)航里程,也只是為了看上去不那么反潮流而已。
在傳統(tǒng)車企內部,保守派的勢力從來就不在少數,寶馬并非個案。事實上,無論是研發(fā)、生產部門、還是銷售、維保體系都早已固化,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tài)體系。電動化、智能化、網聯(lián)化等新的思路想在這塊傳統(tǒng)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又是何等困難。
尤其是那些傳統(tǒng)的豪華品牌。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建立足夠的品牌勢能,對消費者的教育也已經非常充分,因此也正在享受著高額的品牌溢價。用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處于“舒適區(qū)”。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又有誰愿意主動走出舒適區(qū)呢?
新能源車的興起所帶來的最大沖擊就是重新定義了汽車、乃至豪華車的標準,重新建立起另一條賽道,而這恰恰打破了傳統(tǒng)車企的“舒適區(qū)”。這樣一來,傳統(tǒng)車企開始真正感覺到“壓力山大”。如何將自身已經具備的優(yōu)勢延續(xù)下去、以至于在新的賽道上獲得優(yōu)勢地位?這恐怕是傳統(tǒng)車企最想解決的問題。
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數傳統(tǒng)車企新思路的出發(fā)點,還是基于現(xiàn)有的燃油車體系。這種尷尬幾乎處處可見,從產品研發(fā)、科技配置,再到產品體驗、價格區(qū)間……依舊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思路。如我在前幾天發(fā)布的文章中就有舉例——傳統(tǒng)車企的為自己的純電動車定的價格就有很大問題。
在我看來,傳統(tǒng)豪華車企的頭部品牌,未必就能在這條新賽道上獲得先機。反倒是那些二線豪華品牌,相對來說不會患得患失,而是更能放得開,轉型的步伐能邁得更早、也能更徹底。例如凱迪拉克,不惜付出經銷商網絡大規(guī)模減少的代價,堅定地轉型電動化,首款電動車LYRIQ剛一亮相,便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再比如捷豹,毅然放棄已經開發(fā)完畢的新一代旗艦轎車XJ,完全成為一個純電動化的品牌。
打破已經太過成熟的生態(tài)、重新改寫汽車產業(yè)的格局,這恐怕是電動汽車帶來的最革命性的變化。在這場全新的競爭里,如果傳統(tǒng)車企還想繼續(xù)贏得市場、贏得尊重,就必須先走出舒適區(qū),尊重新的競賽規(guī)則、尊重新的競爭對手,徹底放下心中的傲嬌,將心態(tài)歸零。誰能先放下心中的糾結,誰就能從此不再無奈。
-
18.59萬起
-
16.98萬起
-
12.59萬起
-
60.98萬起
-
94.8萬起
-
24.98萬起
-
79.99萬起
-
13.98萬起
-
15.98萬起
-
0萬起
-
0萬起
-
2. 英菲尼迪QX60(進口)
參數配置 車型圖片0萬起
-
5.99萬起
-
6.19萬起
-
6.39萬起
-
4.99萬起
-
7.49萬起
-
7.99萬起
-
6.19萬起
-
5.99萬起
-
16.98萬起
-
12.59萬起
-
13.98萬起
-
15.98萬起
-
9.89萬起
-
12.28萬起
-
17.99萬起
-
13.98萬起
-
16.98萬起
-
10.48萬起
-
18.59萬起
-
16.98萬起
-
24.98萬起
-
22.38萬起
-
17.99萬起
-
29.98萬起
-
13.98萬起
-
16.98萬起
-
28.89萬起
-
23.88萬起
-
53.38萬起
-
44.99萬起
-
45.98萬起
-
40.5萬起
-
52.99萬起
-
46.69萬起
-
47.2萬起
-
31.88萬起
-
38.98萬起
-
33.38萬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