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精英會75:李安定 二評 “死守股比”:聽“假想敵”怎么說
車市精英會專欄作家/李安定 (獨立汽車評論人)
死守股比的汽車界朋友,其中的領袖級人物,我們相互認可,相互支持多年。他們是有知識、有閱歷、有情懷的中國汽車人。他們自認為,出發(fā)點不但是汽車行業(yè)利益,而且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底氣十足。
我以為,抓住世界多極化的必然趨勢,參與制定,并且遵守經(jīng)濟全球化、市場化的規(guī)則,才是國家根本利益。說到行業(yè)利益,中國入世15年了,還死守當年中國汽車業(yè)以“幼稚產業(yè)”爭得的保護條款,眼看著上汽、廣汽、奇瑞、華晨這些80后地方國企,吉利、長城、比亞迪、傳祺這些90后、00后自主品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壯大,咱們這些50后“頭生子”大爺們,還哭鬧著再要8年“死守股比”延緩期。讓人情何以堪?
死守股比來自一個虛幻的前提:國家一旦出臺法規(guī),放開汽車合資股比的限制。作為“假想敵”的跨國公司立馬歡呼雀躍,撕毀合同,買下中方部分或大部分股份,在合資企業(yè)中稱王稱霸,肆意宰割中方。于是在“死守股比”朋友的眼里,“放開外資股比后,外方絕對會更加抑制本土汽車企業(yè)的生存,一些極端措施也會出現(xiàn),比如說低價促銷、切斷供應鏈、高價收購品牌等,將中國品牌扼殺于搖籃里,對中國品牌形成滅頂之災。”如此危言聳聽。借用北京的一句老話兒:走夜路吹口哨,最后嚇著了自己。
我認為,在當下的中國,法規(guī)允許股比放開,不過是基于更高的國家層面上,履行中國市場化地位的要求,是出于大國對全球的經(jīng)濟義務以及外交策略的考慮。中國汽車資本結構是否突變,取決于具體合資企業(yè)內部中外雙方的考量與博弈。如果以下兩個基本點得以維持,噩夢般的擔心基本多余。
一是合資企業(yè)的中方有能力不允許改變股比。外方即使有增資擴股的沖動,也必須有中方的完全認可。這是企業(yè)運營的規(guī)矩和制度制約。如果中方把合資企業(yè)看成利潤奶牛,不允許股比變更,雙方必定還得在合同存續(xù)期維持原有股比。
二是外方?jīng)]有變更股比的打算和能力。50對50的出資比例,讓雙方投入和收益基本對等,外方控制著品牌和產品投放的主導權,在更長的產業(yè)鏈上還有價值溢出的收益。借助中方的政府、市場、人力、甚至互聯(lián)網(wǎng)新技術的資源,在穩(wěn)定的大環(huán)境中安穩(wěn)的掙錢應該是不錯的選項。
還有,我百思不解的是,這一事關國家利益的政策調整的討論,合資企業(yè)中的“另一半”——外方母公司竟完全“被缺席”,他們怎么想,怎么說,被有意無意的忽略,甚至被妖魔化。任何一種心智健全的思維,都需要兼聽則明。于是我嘗試,越過“死守股比”朋友自說自話的結論,直接聽聽跨國公司高層人士怎么說,給大家提供一個重要參照。
大眾汽車和通用汽車是在全球汽車業(yè)名列前茅的大公司,且是在中國市場尚不明朗的環(huán)境下,最早進入中國的歐美車企,合資企業(yè)業(yè)績卓著,產品被中國消費者廣泛認可。
我單刀直入地提問大眾集團董事、大眾中國總裁海茲曼教授:一,如果中國政府允許股比放開,大眾集團會不會像有些人所擔心的那樣,立即要求在合資企業(yè)中增持股份超過50%,從而取得對企業(yè)的絕對控股地位? 二,作為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有沒有計劃,利用技術資金優(yōu)勢打壓自主品牌?
海茲曼說:從原則上說,只要有利于公平、平等競爭的規(guī)則我們都歡迎,特別是與國際接軌的每一個步驟,大眾都持歡迎態(tài)度;迄今為止,我們在華的合資企業(yè)中與伙伴的合作非常愉快,成果令人滿意。沒有中方合作伙伴,大眾不會像今天這樣成功。我認同你的見解:任何股比上的變動都要由合資雙方一起討論,并達成共識。對雙方來說,目的都是要實現(xiàn)最終的雙贏。
他說,股比放開與否,可能與今后新進入的合資企業(yè)有更直接的關系,但對于大眾與上汽、一汽的兩個已經(jīng)成功運營多年的合資企業(yè)來說,任何股比變動的設想,對大眾并沒有直接影響。至于你所說的關于打壓中國自主品牌的擔心,我的回答是NO!NO!NO! 大眾在中國既沒有這種企圖,也沒有這種能力。
幾乎同樣的問題,我提問通用汽車全球執(zhí)行副總裁、中國總裁錢惠康先生:如果中國政府允許股比放開,通用汽車會不會立刻就向中方要求增持股份?錢惠康的回答是:不會。 他說,通用汽車在中國近二十年的成功發(fā)展,是與合資伙伴們共同努力的成果。股比永遠是雙方或多方共同決定的。無論中國的股比政策是否變化,通用將一如既往地與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提供優(yōu)質產品,雙方一直以來所秉持的消費者至上的理念不變。
對于一旦放開股比,通用會不會利用其技術和資本優(yōu)勢,打壓中國本土自主品牌?錢惠康回答:近年來,我們樂見本土自主品牌的迅速發(fā)展,中國人對于汽車的需求非常多元化,各個細分市場都有發(fā)展機遇,競爭機制也已經(jīng)非常成熟。競爭有利于中國汽車行業(yè),當然包括自主品牌的健康發(fā)展;競爭,最終將使中國汽車消費者獲得更多選擇。這在二十年前完全不可能。
“假想敵”的回答,正式且坦誠。與“死守股比”的朋友們的擔心大相徑庭??鐕静皇抢卒h、白求恩。但是他們以往在中國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基本可以預見將來的走向。毫無疑問,競爭會更激烈,更加短兵相接,會有自主品牌,也會有合資品牌倒下,留下來的汽車品牌才是手握一流產品的好漢。說來有些悲壯:中國消費者樂見其成。
-
8萬起
-
11.29萬起
-
12.79萬起
-
17.18萬起
-
17.98萬起
-
8.49萬起
-
10.86萬起
-
12.99萬起
-
42.79萬起
-
8.18萬起
-
8萬起
-
8.49萬起
-
8.18萬起
-
8.79萬起
-
8.99萬起
-
7.38萬起
-
6.79萬起
-
8.39萬起
-
0萬起
-
4.89萬起
-
8萬起
-
11.29萬起
-
12.79萬起
-
17.18萬起
-
17.98萬起
-
8.49萬起
-
10.86萬起
-
12.99萬起
-
11.98萬起
-
11.68萬起
-
17.18萬起
-
17.98萬起
-
32.18萬起
-
17.49萬起
-
17.98萬起
-
29.99萬起
-
22.49萬起
-
33.48萬起
-
29.69萬起
-
16.45萬起
-
42.79萬起
-
43.99萬起
-
44.82萬起
-
37.98萬起
-
29.69萬起
-
44.72萬起
-
43.39萬起
-
50.68萬起
-
48.88萬起
-
25.58萬起
-
91.9萬起
-
78.98萬起
-
96.26萬起
-
99.8萬起
-
847萬起
-
58.98萬起
-
207.68萬起
-
87.8萬起
-
63.18萬起
-
85.88萬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