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品質只賣中國品牌價格 不到16萬的“日產聆風”劃算嗎?
大家都知道我和賈老師都是網上車市的“電動車控”,但現(xiàn)在可供選擇的產品在技術的進步速度遠不如我們的脫發(fā)速度來得更快。這也難怪,目前大多數(shù)電動車的技術模式還是簡單的“電動機+充電寶+四個輪子”的搭配。那么有沒有一些更加成熟,開起來更接近汽油車的新能源純電動車呢?指望日益想著彎道超車的新勢力品牌是不大可能了,在傳統(tǒng)主機廠中涉足電動車并走得最遠的無疑是日產??墒敲餍?a class="t_link" target="_blank">車型二代目Leaf聆風一直沒有引進,但我們卻等來了它.....
其實早在初代目聆風上市后不久,當時合資自主品牌東風日產啟辰就投產了完全等同的晨風車型。不過相較于當時的市場環(huán)境,晨風更多扮演的是“政策使者”的角色。因為當時急速擴張的東風日產需要廣泛的建立新工廠,既是合資自主品牌又是新能源車型的晨風,一臺車就解決了兩條政策障礙,二三工廠的拔地而起也讓東風日產一時間走上了日系在華的領導者地位。
但今時不同往日,隨著“咖啡法案”和雙積分政策的落地,加上補貼力度和大城市限行限購等外因。諸多主機廠厲兵秣馬加入新能源戰(zhàn)役,不少中國品牌也從2010年以來的頹勢中走了出來后屢創(chuàng)佳績,與新能源市場的崛起不無關系。對于上壓下擠的合資品牌來說,跟上新能源進度是必然的選擇。既然聆風的初始成本太高,那么有不有一款車型能保留聆風絕大多數(shù)性能的同時還能被更多的中國消費者接受呢?讓我們看看軒逸·純電的表現(xiàn)怎么樣?(更多關于聆風的體驗,我司“駐日辦”的丁總筒有過更深度體驗)
說到新能源車型的外觀設計,可以說是牛鬼蛇神各顯神通,但實際效果大家想必在路上也已經看到了,沒有什么藝術積淀的中國人還不足以支撐把汽車這件繁衍百年的工業(yè)品設計的足夠“正常”。但軒逸·純電就不一樣,雖然汽油版的軒逸遠算不上是靠顏值取勝的車型,可是降級到中國品牌云集的新能源市場卻有著碾壓般的優(yōu)勢。除了一些藍色的新能源裝飾片略顯惡俗之外,幾乎是讓你挑不出毛病的一筆一劃、這樣的表現(xiàn)對于消費者而言在目前激進的新能源市場來說已經算得上是恩賜了。